IPSec NAT 穿越简介
IPSec NAT穿越的场景:
本质上解决ESP协议无法提供转换端口,插入UDP 4500端口
有以下两种场景,需要进行进行NAT穿越。
场景一、FW既做IPSEC网关,又做NAT转换
此种场景下,是当运营商给客户的动态分配的私网地址情况下,FW需要穿越运营商的nat。
IPSEC网关与NAT在同一台设备 ,如果运营商给分配的是公网地址,需要做NAT旁路(NAT豁免)
场景二、FW处于内部只做IPSEC网关,前面有专门的设备做NAT(可以FW也可以ROUTER)
IPSec的封装协议分析:
如上图,在传输模式下,AH认证整个IP报文,当经过NAT转化后,肯定会认证不成功。在ESP封装下,虽然认证访问不包括IP头,但是因为通过nat后,nat修改了外层IP地址,由于TCP/UDP校验和的计算包含IP源目地址,所以TCP/UDP的校验和需要更新,但是现在TCP/UDP已经被ESP加密,中间路由器无法更新TCP/UDP的校验和,所以TCP的校验和检查最终会失败。
如上图,在隧道模式下,AH认证整个IP头部,包括新生成的IP头,这种情况当经过nat后, IP地址发送变化,也肯定不能认证成功。在ESP的封装下,ESP的认证范围是从ESP头部到ESP尾部。当通过nat时,改变的仅仅是外层IP头部,而内层TCP校验和因为内层IP头不变,所以校验会成功。但是也仅仅是可以通过nat的一对一的转化,即不能转化端口号。因为端口是加密的。
总结:
- AH的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都不支持NAT穿越
- ESP传输模式也是不支持的
- ESP隧道模式默认只支持一对一NAT转换,不支持PAT
解决方案:
NAT-T技术,即在IP和ESP报文之间插入一个8个字节UDP头部(端口号默认为4500)
关键NAT-T的3个问题:
IPSEC网关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支持NAT-T?
决定双方是否支持NAT-T和判断peers之间是否有NAT存在的任务在IKEv1的第一阶段完成,NAT-T能力探测使用IKEv1第一阶段1-2个包交换来实现,双方互相交换NAT-T的Vendor ID来表示本段是否支持NAT-T。
IPSEC网关如何判定经过NAT的设备?
为了决定Peers之间是否有NAT存在,Peer会发送一个hash负载(源目IP和端口计算),如果双方计算的hash和接受的hash值匹配,那么Peers之间就没有NAT存在(就采用ESP封装),如果hash值不同,那么Peers就需要使用NAT-T技术封装穿越NAT。
hash负载也叫作NAT-D负载,在主模式中的3-4个包发送,在野蛮模式的2-3个包中发送。
IKEV1通过3-4个包的NAT-D参数来判定
通过源IP源端口, 目的IP 目的端口算HASH值如果HASH值相同,说明没有经过NAT,如果HASH值不等,说明经过了NAT
什么时候添加UDP的端口?
如果确定了经过nat,就在IKEV1的通过5 6的时候,增加 UDP 4500端口
IKEv1的NAT穿越协商过程:
IKEv1的NAT穿越场景中,需要在IKEv1阶段1协商中对NAT执行两种探测:
探测是否支持NAT穿越(NAT-T能力)。
IKEv1使用VID载荷来确定是否支持NAT穿越。
探测在网络中是否存在NAT网关。
IKEv1使用NAT-D载荷探测两个IKE对等体之间是否存在NAT网关以及存在的位置(即谁在NAT网关的后面)。
由于NAT网关会改变IKE UDP的源端口,所以响应方必须能处理源端口不是500的IKE报文。
IKEv1主模式NAT-T协商过程:
消息①:发起方在IKE消息中插入VID载荷来告知对方自己支持NAT穿越。
消息②:响应方在IKE消息中插入VID载荷表明自己支持NAT-T能力.
若双方发的IKEv1消息中都包含该载荷,说明双方都支持NAT-T,协商继续,否则终止。从而可以协商出是否支持NAT-T功能。
消息3:相应方插入了两个NAT-D载荷。第一个NAT-D载荷包含IKE对等体的IP地址和端口的Hash值,第二个NAT-D载荷包含本端的IP地址和端口的Hash值,接收方也计算这两个Hash值,两方计算的哪个Hash值不相等,表明哪个设备在NAT网关后面。
完成NAT-T检测和NAT网关探测后,如果发现NAT网关,则后续UDP报文端口号修改为4500。
当前UDP封装的是ISAKMP消息,此处增加了一个non-ESP marker(为4个值为0的字节),以示跟封装ESP报文有区别。
IKEv1阶段2的SA协商时,需确认是否使用NAT穿越以及NAT穿越的封装模式:UDP-Encapsulated-tunnel和UDP-Encapsulated-transport。确认后,后续传输的ESP报文将都采用UDP封装(AH协议不支持NAT穿越,故只能封装ESP报文)。UDP封装ESP报文时,没有non-ESP marker字段,该位置为SPI,为非0字节。
IKEv2判断是否支持NAT-T协商过程:
KEv2的NAT穿越场景中,IKE协商的发起方和响应方在IKE_SA_INIT交换中增加两个N载荷(在Ni和Nr载荷之后),一个消息类型为NAT_DETECTION_SOURCE_IP,标识发起方的IP地址;另一个消息类型为NAT_DETECTION_DESTINATION_IP,标识响应方的IP地址。
IKEv2的NAT穿越协商过程如下:
IKEv2报文协商NAT-T过程
消息①、②:在IKE消息中插入两个N载荷,第一个N载荷包含本端的IP地址和端口的Hash值,第二个N载荷包含IKE对等体的IP地址和端口的Hash值,响应方也计算这两个Hash值,两方计算的哪个Hash值不相等,表明哪个设备在NAT网关后面。
消息③、④:完成IKE_SA_INIT后,如果发现NAT设备,则后续UDP报文端口号修改为4500。
两端必须都开启NAT穿越功能,才能保证IKE协商成功。
IPSec NAT-T实验配置
配置思路:
1 | 阶段一: |
注意: IKEV2默认开启NAT-T功能
默认华为防火墙NAT-T 无论在IKEV1还是IKEV2都是默认开启的。开启命令:
nat traversal
关闭命令NAT-T
ike-peer fw2
undo nat traversal
测试与检查:
—
1 | //通过查看会话表,从而证明走的是udp4500端口 |
参考文档:华为HedEx文档